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教育科研>教研论文

亳州市第三届资助工作科研论文一等奖--浅谈中职学生资助的人文关怀

【文章来源:】 【发布人:苗春付】 【发布时间:2016-09-20】 【点击量:


摘要:中职学校的贫困生资助越来越普遍,在实际的贫困生评选等工作中,除了公开、公平、公正,完成物质帮助的同时,还要加强贫困生的人文关怀。在中职学生资助工作应该人性化操作,应该注意加强心理疏导,应该加强育人功能的措施。

关键字:人文关怀 中职资助

近年来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针对中职贫困学生的资助,从各方面加大了力度。从 2007 年始,为了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改善民生,促进教育公平,国家实施了以助学金、免学费、校内资助为主要内容的资助政策体系。2009 年扩大了免学费的范围; 2012 年秋,国家对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进行了调整,进一步加大了对职业学校学生资助的力度和金额。对于这项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资助政策的实施,国家投入的巨额资金,它解决了一部分困难家庭学生的困难,这么一大笔资金用在了职业教育上也加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促进了教育公平,加快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在中职学校具体实施过程中,施助者的实用功利思想和工具理性价值取向明显,往往重视社会价值忽视个体价值,重视经济资助忽视精神抚慰,重视制度规范忽视情感需求,导致贫困生资助功能窄化、人文关怀缺失。因此,在中职学生资助工作中加强人文关怀显得尤为重要。

  1、中职学生资助工作应该人性化操作

  学生资助工作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在学生资助工作应该进行人性化操作,在资助的同时保护他们的隐私,维护他们的尊严,使他们能和其他同学平等相处。

  1.1受助学生的信息适度地公开:做学生资助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公开、公正和公平。但是,公开要有一个维度,有一定的范围和程度。我们调查发现,相当学校在认定贫困生资格的时候,常常要求申请学生自己书面写明自己家庭贫困的详细情况,并公之以众,全班同学进行公开评审认定并进行公示。这无疑是让贫困生自揭伤疤,往往会增加了他们心灵的创伤。据报道,某校在评审助学金的过程中,采取申请学生逐个在班级演讲,学生打分的方式评出贫困生和贫困等级。一些学生被迫在讲台上诉说苦难家世和窘迫的家庭状况经过一次次的心理折磨和煎熬,部分学生因无法忍受而放弃资助的机会。结果学校的资助工作做到了公开,却未必公正、公平。有些学生即使得到了资助,但是他们却忍受了巨大的尊严打击和心灵伤害,这对于他们的学习和健康成长严重不利。

  自尊心是自我意识中最敏感的部分,是肯定自我形象、维护自我尊严的心理需要。不管成因如何,贫困者毕竟是弱势群体,被 “施舍”更是一件有降尊严的事情。贫困也是隐私,贫困不是学生的错,但他们也有理由坚守自己的隐私。“以人为本”的资助方式,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人性化境界,更有利于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

    所以我们在实际的操作中,应加强对受助者自尊的保护和尊重。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班主任,我在每年的助学金的评选上都采取让申请者独自写一份自己的家庭情况说明,把说明集中起来,召集班干部进行评选,事后对未入选的同学私下里进行解释说明。

  1.2中职学生资助工作适度地宣传。为了弘扬捐赠者爱心,引导社会风气,我们在做学生资助工作中,会有意识地进行宣传。但是,一些媒体在宣传过程中有时为了体现上级的关怀和集体的温暖不仅不为贫困生避讳,而且特意把他们公之以众,用他们的弱势和感激衬托某种主题。

  大爱无声,大德无形。所以最理想的捐赠方式应该是静悄悄的进行,我们要把握好度,保护学生个人隐私,尊重学生个体尊严。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宣传。在宣传中尽量的保护受助者的个人信息。

  1.3要尊重学生新形势下切实的需求。:在新时期,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学校的教育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接受知识和获取信息的渠道、接触和理解社会的途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注重自我感受,希望平等交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有追求便捷学习条件和幸福生活的权利。因此,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资助工作中,也要与时俱进,告别偏见。一些学校在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时,还附加了一些苛刻的条件,如不得使用手机,等。对其他学生来说正常的消费对贫困学生却是一种奢侈,把贫困学生的正常消费贴上道德的标签,这些规定看似合理,但它传递地却不是关爱,而是羞辱和歧视。

我们应该传递的应是尊重与爱护,不应歧视贫困学生。最好的尊重就是平等对待,一切的不平等都表达着某种歧视。

2、在学生资助工作中应注意加强心理疏导

  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自尊心、可塑性极强,心理承受能力差,加之社会上一些偏见和歧视,一顶“贫困生”的帽子往往使他们的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同学间的相处也变得阶层分明,加之一些学生的恶劣言论,会进一步的加重贫困学生的自卑。特别是,中职学生普遍素质不高,在初中都是班级里的差生,年龄小,接受的坏影响深厚。因此,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经济上的脱贫固然重要,但心理上的脱贫同样也值得我们重视。

   我校对在入学新生中进行了一份心理健康普查,调查结果引起了心理咨询专家的重视——贫困生抑郁状态高于非贫困生。因此,学校在进行资助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贫困生的心里疏导与心理健康教育,利用专门的心理疏导室和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进行心理辅导,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乐观进取的精神。

3.中职学生资助工作应加强育人功能的措施。

3.1开展诚信教育,培养学生诚信品质。

诚信教育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中职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面对社会上存在着贫困生诚信缺失越来越严重的现象,我们更加应该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将诚信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水平。同时还要建立个人诚信档案,不断完善个人信用,规范诚信行为,让诚信观念深入人心,从而培养学生崇高的诚信品质。

3.2开展感恩教育,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常言道:“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接受国家和社会资助之后应该学会感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在给予贫困生资助的同时,要让他们学会感激别人,在接受别人的帮助的同时也能学会用自己的行动来帮助别人。通过参与公益性活动和义务劳动,让他们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在实践中学会感恩,学会回报社会。同时,可以开展一系列有关感恩教育的讲座,让他们真正认识到感恩的内涵,从而积极主动地将感恩意识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回报社会和帮助别人,增强自身的责任感。通过感恩回报活动的开展,强化当代中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受助学生的感恩情操,锻炼回报社会的能力。

3.3.加强励志教育,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中职学校应以资助工作为平台,加强学生的励志教育,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从而更好地走向社会。开展励志教育,一方面通过典型事迹,帮助困难学生正确认识困难和挫折,树立顽强拼搏、奋发图强的精神,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从而促进自身成长成才。同时,也要让贫困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缺点,不断地改正缺点,发扬优点,引导他们学会自立自强,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励志教育,鼓励贫困生参与更多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在岗位上增长知识、锻炼能力、自强不息,从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3.4.通过勤工助学岗位,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与职业能力

勤工助学是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在岗位上辛勤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工作岗位上锻炼能力,增长才干,提高自身的劳动技能和职业能力。只有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从客观上分析自己、认识自己,扬长避短,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因此,中职学校应加大力度为贫困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在岗位上接受教育、增长才干,提高就业技能与职业能力,从而为贫困学生走向社会、走向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只有中职学校各级机构,从校长到班主任内心里都想着对贫困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尊严保护,在实际的操作中才能处处考虑到贫困学生的尊严问题,才能让贫困学生资助工作顺利进行,达到领导满意、普通学生认可、贫困学生欣然接受的完美结局。

参考文献:

王明朝.缓解贫困与人文关怀[J].经济学家,2002,(6)

吴胜涛、张建新.贫困与反贫困:心理学的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6)

姜玉欣、王忠武.人文关怀:反贫困的核心理念[J].理论学刊,2003,(4)

薛深、刘慧婷.高校贫困生资助人文关怀的缺失与重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5(5) 

李敏.浅议高校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内涵及其拓展[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