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教育科研>教研论文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之我见

【文章来源:】 【发布人:孙结红】 【发布时间:2014-01-06】 【点击量:

【摘要】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新月异职业环境的变化迫切呼吁我们做好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高就业质量,实现重数量就业转向重质量就业。

【关键词】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形势

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定向教育,一方面为社会培养经济发展所需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对受教育而言是为其从事某一职业而实施的教育,而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存在巨大的挑战:严峻的就业形势,日新月异的职业环境变化,中职生综合素质相对偏低等制约了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及如何上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我认为在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潮下是非常重要的。

一、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一)严峻的就业形势客观要求

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使得社会上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中职生的就业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大学生尚且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难问题,而对处于高中层次的中职生来说,就业形势之严峻就可想而知。怎样破解中职生就业难题,冲出就业的低谷,我认为对中职生有效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二)职业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迅速发展,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周期越来越短。一个人在学校中所学到的知识,几年后可能有大部分过时,一辈子从事一种职业的时代已经不存在了。在这种形势下,中职生不能仅以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为满足,而更应立足于整个人生来思考、规划自己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把自己的人生发展与社会变迁紧密结合起来,把自己培养成有发展潜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人。要做到这些,就需要通过学习和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策略”来实现。

(三)中职教育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现实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中职学校的教育理念、管理体制、教学内容等都进行了改革,但弊端仍存在。首先,我国的中职教育是以继承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这种教育只重视对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性的练习,而忽视创新精神的培养。其次,我国的中职教育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忽视整体化的知识,造成专业狭窄、分科太细,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专业单一、适应性差、后劲不足。再次,我国的中职教育是以智力为中心的教育。只注重智力因素,而忽视非智力因素,如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不能很好地相互促进,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生存能力、创造能力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四)学生全面发展内在要求

综合素质是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有机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向学生展示了职业生涯发展形态、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身和发展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涯道路,确定生涯目标和规划人生的发展历程,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生涯发展所需的各种素质和条件并及时有针对性地加强和弥补,它对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是促进个人核心竞争力构建的方向性因素,利于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途径

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职生就业难等问题,说明我们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学校应该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职业生涯的认知、探索、定向和准备等步骤的逐一实施,使学生获得职业生涯能力,建立个人的职业生涯形态,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行分年级分层次推进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从新生入学开始到毕业,根据不同年级确立不同的教育内容、目标和方法,选择恰当的培养方式和途径,构建起全程指导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让学生在认识自我、认识专业的基础上完成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规划人生;这样的教育理念,从发展性视角关注了学生的前程与未来,帮助他们获得面向社会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把教育与人的成长和价值实现联系起来。

我在对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年级阶段,新生入学开始,就引导学生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帮助学生认识到护理专业的重要性,并初步了解护理职业,了解自我,确立职业目标,并指导其制定发展规划。

在二年级阶段,护理专业学生已初步制定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接下来就是落实了,这是最难的环节,也是最关键的环节。我总是不断地鼓励学生去实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学生的信心。

三年级阶段,是最关键的一年。我认为,学校应该加大对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或继续深造,提高就业率。首先,帮助学生调整好就业心理。如依赖父母的心理、自卑无能的心理、职业心理定势、勉强心理。其次,学校应深入市场调查研究,广泛获取就业信息及招聘会信息,建立起学生与用人单位的信息互通。再次,帮助学生完善求职材料,对中职生进行就业及面试的指导,实现顺利就业。最后,安排学生进用人单位实习,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消除人们对中职生的偏见。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多种途径来展开

(1)课程设置。学校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纳入学校的必修课程,安排专门的教师来上。主要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知识与策略等,培养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

(2)教学活动。教学是职业学校的中心工作。我认为,在各科的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是一种十分可行的方法。学生的职业习惯的养成,需要我们的老师言传身教。教师本身就是一种职业,教师的言行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因此,教师应该在学科或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观念、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技能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并身体力行。

(3)主题班会。班主任定期开展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主题的班会,集中向学生进行职业理论、职业情感、职业素养、职业与就业等方面的教育。通过主题班会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真情的说教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规划自己的人生。

(4)专题辅导。专题辅导是指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为主题举办专题讲座、报告会、交流会或咨询会等。旨在帮助学生处理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专题辅导可以是双向互动。一种是“自上而下”,即教师集中收集学生的问题,开展专题辅导;另一种是 “自下而上”,即学生实践中发现问题集中向老师求教,由老师进行释疑。

(5)专家讲座。通过“引进来”的方式,聘请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专家来校开展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集体辅导。

(6)榜样示范。榜样示范是指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成功榜样,引导学生学习,进而形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的榜样最好是本校的毕业生,是同学们所熟知的人。榜样示范可以获得成功者的经验的启发,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7)实践体验。通过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职业、认识自我、形成科学的职业观、职业理想、职业目标等,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只有走出校园,亲身去实践去体验,才会有深刻的认识并抛弃不切合实际的想法,才能制定出符合现实的职业生涯规划。

(8)自我反思。鼓励学生在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过程中,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在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方案的实践中、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地反省自我,反思规划,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更新职业观念,优化职业理想,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合理。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中职教师的综合素养的基本要求

中职学校要实现毕业生“高数量、高质量”的就业,就必须关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

要在不同年级阶段,展开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工作,使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保持稳定。要将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科学研究相结合,作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创业意识及职业理想的主渠道。要将职业指导和生涯发展规划课程建设成为学校教学中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

课程开设最重要的是教师。我认为,教师的素养是一个学校能否开设好这门课的关键。新时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师应注重自身发展与提高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是属于公共德育课程,他不是要求德育教师要想专业课教师那样熟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是要求教师侧重专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有关的知识要求。要实现职业生涯课程的目标,我认为教师应该注重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使自己要成为一个知识体系完备和知识渊博的人。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渊博的知识才能使自己在教学中挥洒自如,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知识,实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目标。

2、教师应注重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

教师本身是一种职业活动。作为教师,应该注重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历行之。教师以自己的言行做学生的示范,促进学生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要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贯穿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地完善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使教师真正成为指点人生的导师,促使中职教育职业性的特点落实到每门课的教学过程中。

3、班主任应该成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者

班主任是学生生涯中联系最多、关系最近的人,也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就是因为班主任的身份的特殊性,所以班主任对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的指导作用就很大。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职业规划的指导能力,及时地为学生释疑解惑,帮助学生不断地调整职业生涯规划,使之与不断变化的实际相适应,真正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向导和指路人。

亚里士多德说:“人生活的意义在于是否正在寻找和追求自己的目标。”我认为,职业生涯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她不是让每个学生去应对职业活动,而是让每个学生学会“经营”未来,明确人生奋斗的目标。为此,中职学校应将进一步完善职业指导和生涯规划体系建设,造就出一批批既具有从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又具有良好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开拓、进取、创新精神的食用型技能人才,为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