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教育科研>教研论文

论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

【文章来源:】 【发布人:张丽】 【发布时间:2014-01-06】 【点击量:

【摘要】现代企业的用人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应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要,通过各种方式,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是提高中职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素养

 

近年来,中职毕业生的高就业率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但高就业率的背后有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那就是职业素养低。要想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必须让学生从进入校园开始,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2009年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时,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纳入了德育必修课范畴之中,成为中职生必修的德育课。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途径。

一、以生为本,活跃课堂

   现代教育理论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与过去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课堂教学方法完全不同的是重在学生的参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想让学生喜欢上课,必需改变方法,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以创设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活动中,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特点,运用案例教学法,经常引用一些职场案例到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说明道理,给学生的行为以启发,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直观,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沟通,并各抒己见。吸取其中成功经验,借鉴其中失败的教训。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把表演,比赛,游戏等活动形式引入课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总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利用现代教育理念,结合中职学生的学习需求,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

二、发挥学生个性特长

学生的个性气质兴趣等个性各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因人而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调动每个学生的优势因素,这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活动中,布置作业时,把需要通过网上搜索,查询的相关问题交给喜欢上网,电脑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去完成,将需要进行深度思考,认真钻研才能完成的任务交给性格内向,认真的学生去做,教学过程中,表演,辩论等实践性强的活动让性格外向活泼的学生唱主角,这样扬长避短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发挥个性特长,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中职生对自己的要求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职业意识,职业期望和职业兴趣。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三、重视行为养成,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

道德品质是一定时期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一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是一个人在一系列的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优良的思想道德是从事任何社会职业所必备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职业能力是否具有所需要的发展空间。思想道德素质在职业实践中表现在职业道德的优劣、对待劳动的态度、自强自立、自尊自律等诸多方面。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言传身教影响学生,让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在待人礼仪、开会坐姿、卫生保洁、实习实训、日常言行等方面制定行为规范标准,使文明素质要求具体化,学生可以对照标准观照自己的言行,校正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和道德素养,而文明的行为和道德修养是良好职业素质的重要体现。久而久之,学生的职业素养自然会明显提高。

四、       教学活动与专业课紧密结合

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不仅让学生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更要掌握熟练的职业技能,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中,要注重于学生的专业课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专业实践,实训,和操作技能的训练。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例如在医护专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应经常与学生的专业结合,就与学生不但要学好专业课,练好专业技能,更要注重医德的修养,古话有云:未学医先学德。医生及所有从业人员的一切行为和言行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苦乐,也关系到治疗的最后结果与预后。医德也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对于医疗从业人员的观感。《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务人员医德规范》条例中所规定的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尊重病人隐私,文明礼貌,廉洁奉公,严谨求实的医德医风,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可借助课堂的平台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教育。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相信学生的职业素养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会大大提高。

 

结语: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有赖于学校加强职业教育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中职学生提高职业素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值得每一个教育者用心去思考,探索。

 

参考文献:

李薛. 关于中职学生学习现状的思考. 科技咨询,20107

⑵赵志群.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⑶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