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教育科研>教研论文

信息化教学优化职业教育的语文课堂

【文章来源:】 【发布人:黄阿丽】 【发布时间:2014-01-06】 【点击量: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职业学校日益注重信息技术与基础学科的整合,努力推进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改革中越发的重要,教师也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进行研究。这不仅仅因为提高课堂效率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本人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阐述了职业教育中语文课堂教学信息化教学手段在职业基础学科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并对此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求对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一点有益的尝试,使职业教育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关键词语文;教学效率;职业教育;

 

新世纪,党中央日益重视职业教育发展, 并为此制定和实施了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为最近几年最为社会关心的话题。但众所周知,职业学校的教育既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又要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教什么”、“学什么”、“怎样教好”、“怎样学好”等一系列问题一直是职业教育的难题,这使得职业教育的课堂活力与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一直难以划上等号,尤其是职业教育中的基础学科——语文的教学工作,如何提高这一的课程课堂效率,对此深入浅出的谈谈自己的实践和想法。

一、“善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创设课堂情景

现行的职业版本的语文教材经过不断的改版,内容上既有职业学生喜欢的实践活动的基础知识,还有难以理解的高中课程中的“意境”。有些经典的古代诗词既是高中课程,也是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范围,而这当中缺不乏有深度的名家名作。相对于高中生,职业学校学生的根基较薄弱、学习接受能得力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别,单纯的依赖教师课堂上的口授,学生光听是难以理解的,更提不起兴趣去学习,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学习效率;让学生自己去想,更难以准确把握。而借助多媒体信息化教学课件,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模拟仿真教学,化抽象为形象,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教师结合教材的情感特点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与多媒体课件结合共同创设情境、渲染氛围,达到语言情、文章情、学生情三者合一,促使学生加深对事物的理解,让其情感在课堂在产生共鸣,为学生触景生情,领略文章感情基调,以情传情创造有利条件,大大减轻了学生认识的难度,变难为易。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一开始,我让学生“走进影院”看大江滚滚东流去,并配以电视剧《三国演义》背景音乐,让震撼人心的歌曲和激流澎湃的东逝水流深深感染学生,紧接多媒体展示作者当时的情感背景和相关的历史资料,让学生随着苍穹的音乐和一系列画面进入情境朗读,使学生声情并茂。反复朗读后,以图像配合文字展示精心设计的重难点问题,开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热烈讨论,并相互质疑、回答,从各个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重点是结合“当时的大环境和作者本身的心态”分析这一教学环节,学生由历史、朝代、作者的境遇等等各个角度发问,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合作探究,让学生在意境中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所见所感,加以头脑中已有的画面印象,学生在理解此首诗词的思想感情和主旨就容易多了。

一节课很快结束了,学生在苍穹的意境中,从字面的意义品味到全文的内涵,既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得到知识语感和思维的双重训练。课后我们还可以给学生一个较为简单的画面,让学生自己添加一些内容,完成一个完整意境的创设,并用文字把它表述出来,这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并进行创新思维也是极有好处的。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能使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现象,感觉真切、自然,甚至可以身临其境,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混合构成的氛围,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这也为丰富学生的表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巧用”信息化手段—精简课程 扩展容量

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有着传统教学模式无可替代的的精简性和高容纳性,在职业学校的基础课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解决了一些传统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课堂投影呈现的完整板书设计可以使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启发、点拨、解决重点以及一些疑难问题上,一堂课要解决的问题一目了然,问题虽精简化了,但重难点却得到了更好的解决。这比教师在黑板上几节课才能展现、归纳、总结出来的板书快了好几倍,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这节省出来的大量时间用于指导学生利用远程信息技术获取更多相关课外的知识,来进一步强化学生加工、使用信息能力,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增加了学生学习、思考的机会和训练密度,提高了课堂效率。现代教学手段以其强大的优越性,为学生加大课堂容量,给教师提高课堂效率插上翅膀。

教学传统篇目《荷花淀》,我运用信息化软件,让学生观看我制作的课件动态,学生津津有味的看"网络电影",从视觉、听觉、感觉,聚精会神地感受那个年代、那个村庄的青年人与众不同的抗战生活。芦苇圃、荷叶、花香、流水、行船;淳朴的人们、宁静的村庄、笼着薄雾的月夜给学生们留下传神印象。全文动静结合的动态课件没有一张展现硝烟的战场,而是描绘了一幅幅自然美、人情美的动态场景,来控诉战争的邪恶,歌颂自然、生命的美好。学生通过信息化的课件对大脑产生刺激,多方位的触觉神经反应来理解和把握课文,效果自然突飞猛进,传统教学中两节课讲完的内容浓缩了一半课时,剩下的课时让学生利用信息化网络手段,自己寻找一些抗战的知识和作品互相交流讨论。这时的多媒体就像是在学生和课文间架起的一条快速道、一座立交桥。

三、“享用”信息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学生在对课程没有兴趣,对课堂失去积极性,课堂效率也就无从说起。尤其是职业学生面对语文教材中诗歌、散文,首因效应就是永远抽象,永远难以理解,但这些题材却又是最能陶冶并培养学生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并形成自己独特审美能力的文体,使用多媒体教学更有利于解决并激发学生学习这一类文体的兴趣。

多媒体信息技术还有一个强大的的特点就是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入一个有着丰富美学信息的学习情境中去,让学生在这里耳濡目染,主动探索美,发现美,感受美,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变厌烦为喜爱,从而提高教学效果。选入职业版本教材的《再别康桥》就非常适合这种展现方式。

先以导语导入课文,由徐志摩的头像,加上志摩的母校—康桥,也就是今天的剑桥,伴随着电视剧《再别康桥》主题曲,先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活动,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文本的音乐美和情境美,激起学生的情绪。然后再出现全文的主界面,设计好按钮,舒缓的朗诵进入文本情景分析当中,用多媒体剪辑的朗读形式配以康桥系列的风景图片,带领学生在声色俱备中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把握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后,再对作者进行简介,注意简介过程中要对其一生的经历,尤其是情感经历(结合图片显示的几位重要女性人物)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的人物,加以重点描述,用以理解全文;再次,对全文的感情脉络进行详细的分析:一是全文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二是利用这种感情的变化来引导学生理清全文的情感脉络。最后,由学生发言对全文进行品评性赏析,教师予以适当的指导、补充,并让学生回忆徐志摩其它的诗来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独立评价文本能力。此番信息化课件的优势在融声、乐、情感于一体,有机结合营造出有一种美的教学意境,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定会受到很好的课堂效果。

四、“拓展”信息化教学手段—远程教育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还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解决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学难点,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培养并发展了学生获得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我设想,信息技术的网络化,使得今后的信息化的远程教育完全可以是跨区域、跨省市、跨学校的。相同科目的老师、学生可以和不同地域的老师、学生来上同一堂课;还有可能不同学科之间的课堂教学也相互使用远程化的手段展开教学。我们完全可以放开束缚,采用技术手段将传统的教学延伸到网络教学中来,真正意义上把课堂变成学生自己的。远程化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可以促使师生间更快、更多、更好的沟通交流,职业学生的学习的形式改变了,交流增多了,视野开阔了,兴趣浓厚了,加之教师的灵活多变,使学生爱学、乐学、想学,学习成为一件很开心的事,课堂效率自然显而易见。

最后,当前职业学校的教学信息化仍然存在着“重建设,轻应用”,资源配置不合理;教师对信息化教学不重视;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技术和教学策略应用水平不高;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等等问题。但是,信息技术的推广和运用,网络教学的普及,是二十一世纪职业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以其新颖的形式,强大的功能,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基础课程的兴趣,学生在声、光、电的氛围能够轻松学学习,极大的提高基础课堂的教学效率。

今后,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职业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一定会抓住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以动作快、力度大、工作实的方式加快进程,为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宋云兵.《设情景重互动求应用》用多媒体课件教《再别康桥》教育信息化

2马德俊.《教学策略及多媒体教学应用》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