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教育科研>教研论文

精心预设,精彩生成

【文章来源:】 【发布人:朱新红】 【发布时间:2014-01-05】 【点击量:

对于职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状况,笔者曾对我校中护一年级82名学生做过调查,对语文很喜欢,喜欢,一般,不喜欢的人数分别是9人,18人,32人,23人。这些数据说明大多数中职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觉得上语文课没意思,甚至认为学习语文没什么用处,他们是为了学一技之长才来就读职高的。公共课语文的地位明显低于专业课的地位,因此,有的教师上课时也常处于被动状态,有的纯粹是应付课堂。师生都处于怠倦之中,怎能生成有效的课堂?如何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如何让职高语文课堂活起来?笔者认为关键在于精心预设,精彩生成。

课堂教学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连续性,事前必须作充分的准备,否则就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正如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正所谓“有备而来,有备无患”,“只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实现精彩的生成”。那么如何恰当做到课堂精心预设,精彩生成呢?

第一、正确认识预设的必要性

预设是必要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但是,预设要适度,要留有空间。过度的设计必然导致对教学的控制,导致对学生活动和发展的包办、强制和干预。为了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必须对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预设,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备课。语文教师在对某课的教学目标进行预设时,往往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二是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有哪些。

第二、正确认识生成的重要性

生成性是新课程教学的亮点,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开放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激发了师生的创造性和智慧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命活力。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既需要预设性发展,也需要生成性发展。所谓预设性发展是指可预知的发展,即从已知推出未知,从已有的经验推出未来的发展;所谓生成性发展是指不可预知的发展,即这种发展不是靠逻辑可以推演出来的,在教学中,它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静与视界的敞亮。

第三、生成与预设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新课程课堂教学呼唤高水平的预设与精彩的生成。

教师可做如下尝试:

1、 要转变思想,转变认识;

要转变学生的认识,首先教师要做转变。一个语文老师要热爱语文,这无疑是教好语文的前提。还要有吸引学生的“绝活”,能够让学生从他身上充分感受到语文的魅力。鲁迅,朱自清,沈从文等大师的学生们为什么能在几十年间对教他们的老师念念不忘?因为大师们深厚的学养,高尚的人格魅力深深的吸引他们。

新教材,新课程要求教师具备新理念。开放的课堂给了老师很大的挑战,要求教师课前加倍备课,仔细研读课文,拓展知识。教师要努力营造课堂语文场,优秀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之所以能够深深吸引的注意力,关键就在于他们善于营造一种强大的磁场氛围,让学生沉浸其中,获得审美愉悦的享受。教师应有意识地在备课过程中进行教学语言预设与生成的思考,要有目的地精心准备一些对语文课本知识的引申或开放的材料。同时,应注意避免把话题扯远,否则,就达不到预设的效果。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师生的生成。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它处于一种流变的状态,正如布卢姆所说:“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就不能成为一门艺术。”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因为教学的主体 —— 学生,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存在,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师可把权力交给学生:

(1)把讲解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不仅参与学也参与教,这不仅对学生的能力发挥是鼓励更是促进。

例如,一位年轻教师在上《烛之武退秦师》时,巧妙地从审题切入新课。首先板书课题,在“烛之武”和“退秦师”之间留有一个字的间隔,然后问学生:烛之武怎样退秦师的呢?有学生脱口而出:“智”!但教师的预设是“说”,怎样把学生拉到自己预设上来呢?这位老师先在横线上写上“智”,然后因势利导:烛之武的智慧表现在何处呢?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积极发言,气氛活跃,最后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应该改为“说”。这就是教师精心预设,精彩生成的体现。                            

(2)把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把问题的形成过程交给学生。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质疑探究的习惯,教师应真正实现角色的转变,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运用多种学习模式,自主学习,理清文路;小组合作,探究释疑;教师总结,提升认识;布置作业,拓展延伸;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使得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多样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涨,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例如教学《项脊轩志》时,在反复诵读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从四个角度,深入探究课文:一间老屋(项脊轩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两种情感(悲和喜在文中如何体现)三代变故(作者是如何描述家族变迁的)四位女性(老妪,母亲,祖母,妻子多我的恩情)。对这四个问题,四组学生积极思考,热烈讨论,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言。

(3)把预设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一堂课学生学什么,老师教什么,不是老师一个人说了算,可以先让学生自学|,讨论,集中解决问题,成为学生式的老师。语文教材每一单元都有一篇自读课文,有的老师生怕学生不会学,仍然自己唱独角戏,一篮子兜完,结果适得其反。还有的老师的做法与之恰恰相反,就是让学生自己读自己看,而他则悠闲自得,这纯粹是应付。显然,这两种做法是违背新课改的。事实证明,我们的学生是有能力自学的而且会学的很好的。例如,学习《洛阳诗韵 》一课,  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学。学生 独立阅读课文,做书间笔记,分析段落层次,第一部分(1至5)写作者对洛阳的十分偏爱和笃诚的崇拜。 
第二部分(6至15)写洛阳的四大特点——古、美、奇、绝。文章的结构清晰明了。学生还可自己分析语言,如:开头第一段

“ 中原忆,最忆是洛阳。情思悠悠中写下这句话,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 
        A、 句中的“情思悠悠”中的“悠悠”二字说明了什么?(长久地思念) 
        B、 “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对洛阳浓烈的感情。 )

学生朗读7,8两段,他们提出问题  A、白马寺的“古”体现在哪儿? (“天下第一寺”)

 

 B、为什么只有白马寺这个“第一”教我感到真切实在 ?(“中国佛教之源”)  

 C、石塑白马有什么象征意义 ?(“文化使者”)                                          学生提问学生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没想到有个学生问:“亳州诗韵”表现在哪里?问题一提出立刻引起学生强烈的反应,他们自豪的举出:老子庄子,曹操华佗,五禽戏,花戏楼等等,亳州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民族文化之情。学生自己拓展延伸无疑是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新课程要求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也应是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无论是教学环节的预置还是课堂组织方式的确立,都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在备课中,我们需要把自己放回到学生那个年龄层次,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时代精神,尽可能地设想学生在学习中的“可能”,设想学生经验基础上的“可能”,设想其“可能”感兴趣的问题。

在备课中渗透应变策略。课堂教学的开放必然带来教学的多样性、多变性,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设计必须拟设多样性的应对方案。在生成性问题上,诱导学生思辨,坚持个性化表达,激发创造性,拟设应对预案。从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看,要从学生的个体需求、交流合作需求以及其好奇和乐于探究的需求等来拟设应对预案。课堂教学中的许多即时情况是我们无法预料的,因此教学设计必须富有弹性,具有充分的应变意识和策略。

我坚信,中职语文课堂会真正“活”起来!让中职生充分感受语文的魅力! 正像叶澜教授所指出;“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