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教育科研>课题研究

满分作文:青山一道同风雨(精细点评)

【文章来源:】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09-08-25】 【点击量:

满分作文:青山一道同风雨(精细点评) -ISHANGNET-

原文作者:广西考生

精细点评:门外闲人

上面连接:高考作文单项训练:审题(1)   

2008年全国卷1高考作文题目: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
    人们的生命高于一切!
    胡锦涛、温家宝等党政军领导人迅速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
    十多万解放军、武警和公安民警,各省市的救援队、医疗队、工程抢修队伍迅速进入灾区,港台救援队和国际救援队飞抵灾区。志愿者从四面八方汇聚灾区,救援物资从水陆空源源不断运进灾区。
  一位中学教师趴在讲台上用生命保护了下面的四个学生。一位失去15个亲人的民政局长连续指挥救灾五天只睡了七个小时。幸存者的生还奇迹在不断突破,100小时、150小时、196小时……
    中央电视台24小时播报。19日14时28分举国哀悼。
    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捐款、鲜血、义演、关注……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命题点评]

  本文命题非常绝妙,单是这个命题就给文章大大增色。说它绝妙有以下几个理由:1、它紧扣所给材料和写作要求。在材料中,有一句核心语言:“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其中最关键的词是“一样”,考生命题中的“一”和“同”与材料中的“一样”紧紧相扣,足见作者真把材料读懂了,审题也非常准确。又合乎写作要求中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的要求。2、引用名人名句作为题目,言简意赅,耐人寻味。此法许多考生也知道,也见过,但问题是在运用之时找不到合适的名句。这与平时的积累有关。古人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在平时积累。首先,要将教材中的名人名言烂熟于胸,然后再加以拓展。

 

  “轻轻地握着你的手,为你把眼泪擦干。这颗心永远属于你,告诉我不再孤单。”[这是文章的开篇,它只有简短的四句话,用词上也很平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就在这平实无华的语言中,却表达出一种血浓于水的骨肉之情及深切诚挚的爱。即平实中现真情。而“情”与“爱”又是题目中所给材料的核心,因此,文章从命题到开篇都紧扣了材料和写作要求。而更为绝妙的是:四句话中描写了两个最能现情的动着:握手,檫泪;深情的言语对白。这就把无限深情体现得惟妙惟肖。由此足见其驾御语言的功底和能力。在高考阅卷场上,阅卷老师由标题看到此处,便油然而生好感和爱慕—已经被考生征服了。]

  5月19日14时28分起,整个奔忙飞跑的中国,在尖利的防空警报声后停顿三分钟。[汶川地震中感人事迹无数,其中任意一件都可以作为作文素材,而作者只选择了全国哀悼这一事例,为什么?1、此例殊为典型,为受灾者举行国悼堪称史无前例;2、与材料和写作要求紧密相扣;3、此事尽人皆知,可以节省许多笔墨。作者只用简短三句话就达到了面面俱到的效果,这不能不说事以少胜多的妙招。

  七天前的同一时刻,一场特大地震撼动了大半个中国,神州上下,共此国殇。[这段与上段笔锋转得很陡,但意义上的自然衔接却显得天衣无缝。在段末以“国殇”二字把几句实情描写加以紧缩,既显示了场面的宏大和气氛的庄严与隆重,又避免了拖泥带水。使段末二字起了点睛的作用。]

  国殇是一场悲剧,然而,国殇更是一次空前的团聚。[ 这段是上面两段的紧缩,同时又是一种意义上的延伸,应该说是承上启下的妙用。由此一转,将笔锋延伸到了1000多年前的唐代名人。]

  很久之前,诗人王昌龄这么写道:“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青山无法阻隔我们风雨同舟的携手,地域也不会隐没团结一心的中华民族头上那轮共有的明月。[本段以古应今,以今映古,不但巧妙地点题、释题,同时还蕴涵了一层深意:风雨同舟,众志成城是中华民族光荣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此前皆为概括性描叙,如全文皆如此,势必有空泛之嫌,作者之精明在于,并没有忽略具体事件的具体描叙,下面便是。

  一个人,一丝希望,一颗坚定的心。当救援部队在汶川大地震的废墟下救出被困60余小时的姑娘乐刘会时,在场的人们激动地哭了,而她却没有哭。“我相信有人会来救我的,一定会,我相信你们!”从未掉过一滴眼泪,这个看上去灰头土脸的妙龄女子始终微笑着,紧紧拉着救援人员的手。一双手和十几双手紧紧地交握,这是一个灾民与她的救命恩人们最质朴也最真诚的团聚[这段虽然只描叙了一件事,但从表达方式来看,却不单一,有记叙,描写、议论、还暗含抒情。在描写上,有人物外貌、神情、动作、对话;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都用上了。而语言也显得干脆利落,毫无拖泥带水之嫌。]

  五千米的高空有多高?问起参加救援的解放军战士,他们会告诉你:五千米是我们能否拉住受灾人民的手的距离,是生与死的距离。五千米,这个国际专业领域深感不可能执行的跳伞高度,被解放军空降战士抛在脑后。拨不开汶川上空连天蔽日的迷雾,但他们必须拨开震区人民心上的乌云。就这样,“人民的军队”从五千米的高空降下,给灾区断绝天日、与世隔绝的乡镇带去了救命的福音。村人们激动地说:“解放军来了!”这壮烈的一幕便不只出现在革命战争年代,这是一地乡民与国家之间最动人的团聚。[ 这段与上面一段都同属于具体描叙,但在薏蕴上却是上段的升华。上段着重突出灾民得救时的激情,而本段则侧重突出救灾的艰难,和人民子弟兵义无反顾的的坚毅,并以此升华到灾民与国家之间“最动人的团聚”。 ]

  海洋曾把世界割裂成对立的区域,而今天海洋再不能阻断世界的爱心汇聚到一起。这爱心来自东邻日本每一个便利店前的捐款箱,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遍及各州的慈善机构,来自大陆西岸那些并不富有的亚非国家一笔笔友谊的捐款……中国和某些国家因意识形态而产生的分歧,在灾难面前湮没成沙,随着飞机和航船源源不断地向着东方的中国而来,这是全世界各个国家的人心最盛大的团聚[本段进一步从地域方面再度升华,从一个国家拓展到整个世界,还进一步延伸到不同的意识形态。这就使本文更具深意!][ 文章具有深意本是好事,但如果深得来让人琢磨不透,就成了晦涩。尤其在高考阅卷场上,阅卷老师限于时间,绝不可能细细去推敲所谓“深意”的,而上面三个标红的语句,把作者自己的寓意提点得恰倒好处。这就避免了因阅卷老师的粗疏而忽略文中的精到之处。单就考场应试作文而言,这不能不说是高明之举!]

  怆然灾难,古来有之。然而历史由古至今,谁可曾见过这般撼天动地、凝聚人心的团结?《史记》中有云,民与民同心,则家安之;君与民同心,则国兴之。在今天,则是人民与人民、人民与国家、国家与世界的携手,又何愁家不安、国不兴?[ 升华再升华,在上面横向升华的基础上,本段换一角度,进行纵向升华:古今虽然都免不了特大天灾,但这种“撼天动地、凝聚人心的团结”却是亘古未有的。行文至此,可谓文意已尽了,而作者却来个信手一笔:由这种前所未有的“同心”进一步延伸到“家安”与“国兴”,若喻之为神来之笔,实不为过!]

  青山一道,我们同历风雨共团聚;而将五洲四海的人心联结在一起的纽带,是这样一种期望: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享太平![尾段再次照应题目,回应前文,并将本文最里层的含义(即最真切的“期望”)合盘托出。而这种延伸远非就地震言地震的平庸手法可比!!!最后的四“立”,天啦!我要是本卷的阅卷老师,非要给小作者在满分的基础上再加10分不可!试想想:若不是作者平素间对宇宙、人生具有深邃的思考,有远远超出同辈的睿智,能够想到此处,能够写出如此精妙的语句来吗?不信,就叫我们高三毕业班的语文教师,或者大学中文系的教授来写,能达此者恐怕也为数不多吧。何况是一位中学生,更何况是在高考考场上。可惜我因年迈而退出教坛,否则,我不但要将其作为典型范文向学生讲解,我简直就要将其作为教材,让师生共同品味和研读。]

[最后的话]

  本文最突出之处:在于构思(此非指平常所说之谋篇布局)。而构思又得益于作者平时的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古人说:冰冻三迟非一日之寒。此其一。其二,作者所涉猎的的范围远远不止于课本、教材。对历史,对历史名人,对历史事件及典籍应该说多有接触,并不只是泛泛阅读,而是用了其心。其三,作者对社会、现实肯定多有关注与思考,如此之作,绝非“两耳不闻窗外事”之辈所能为。至此,要想高考作文得高分的考生、家长及他们的高三语文老师,应该明白我“最后的话”的意思了吧。

..............................................

  名师点评(原推荐者):

  此文在亮出“国殇是一场悲剧,然而,国殇更是一次空前的团聚”这一观点后,精选典型事例,通过“一个灾民与她的救命恩人们最质朴也最真诚的团聚”等三个层次,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证,最后归结出“在今天,则是人民与人民、人民与国家、国家与世界的携手,又何愁家不安、国不兴”。全文见解新颖,内容集中,思路清晰,材料丰富。

  文章语言流畅,巧妙融合现代歌词、古代诗文、现实场景于一炉,“青山无法阻隔我们风雨同舟的携手,地域也不会隐没团结一心的民族头上那轮共有的明月”“五千米是我们能否拉住受灾人民的手的距离,是生与死的距离”“拨不开汶川上空连天蔽日的迷雾,但他们必须拨开震区人民心上的乌云”等文句既饱含深情又文采飞扬,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底。

  《青山一道同风雨》一文不是简单地罗列现象,而是将内容集中到“团聚”这一个点上,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它给我们的启示是:考场作文角度要巧,开掘要深,应善于以小见大。 (唐惠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