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教育科研>课题研究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模块化建设构想初探

【文章来源:】 【发布人:蒋华平】 【发布时间:2009-07-30】 【点击量: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模块化建设构想初探 -ISHANGNET-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应为中职学生就业服务、应突出职中学校的特点,以服务就业为抓手、以突出技能训练为重点,根据中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文化素质的不同,应采取分专业模块化建设为重点,突出专业特点、突出以市场为先导、以专业为龙头、分层次分学科分模块设置。根据此想法,我们有一些初步构想,我们学校采取一些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特提出来与各位专家共同探索。
众所周知: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对中职学生主要起导向、凝聚、激励、调试、辐射的教育功能。校园文化应包括教学场所、图书馆、教学设施、实习实训、实验车间、库房、宣传橱窗、山水风格建筑、园林景色、道路建设,还应包括教室文化、宿舍文化、食堂文化、办公室文化、墙壁文化、文化长廊、橱窗文化、操场文化、绿地文化……应突出其个性化、多样化、特色化的特点。在校徽、校训、校歌、校标设计上实现这些特点。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每一块绿地、每一颗树木和小草都能充满文化。对学生的教育起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美国学者怀特在他的著名论文《教育目的》中指出:没有人文教育的技术教育是不完整的。校园文化就是课堂教育的有效补充,是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工具,是学生在课外创造的有益于自身发展的各项文化形式,那么,我们应该崇尚一种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呢?

一、文化环境是中职生行为规范的基础。

    有人说:“校园应是一本活的教科书,使每座墙都能说话。”学校的教育不仅仅是通过词语、说教起作用,而且还通过立体的多彩的、无声的环境时时处处,无时不在地师生的思想、情操、行为、习惯产生熏陶、渗透和影响。从感知的角度讲,其教育意义更深刻、更特久。校园文化环境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其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中职学生顺利就业提供有力的帮助。

(一)  每座墙都能说话——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模块

    校园物质文化主要包括物质生活资料,如建筑风格、设备、资料、图书、报刊、音像等,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校园文化发达程度的标志。物质文化环境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如校园布局、建设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造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运动场、室内体育及运动器材,图书馆中丰富巨大的藏书,先进的图书资料、阅读工具,、广播站及广播器材等齐全的设备设施,成为学校的教育基地,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花草树木美化了校园环境,陶冶、激励、感染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独特的校园文化环境,使每寸土地,每一面墙都成为育人的阵地。
校园物质文化是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的沉淀,蕴含着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学生不仅通过物质景观掌握一定群体的环境知觉,而且同时从景观中领会特定文化的空间设计、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校应该注重环境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通过绿化、净化、亮化、硬化、园林化、知识化,让校园的一景一物,每堵墙壁、每个角落都在无声地“说话”。这样我们的校园才能成为学生流连往返的花园式学校,温暖的家园和幸福的乐园。
从校园整体规划到每一个具体的建筑式样,从一个雕塑制作到一块标语牌的设计,从一条路的命名到一个小园林的风格,都应该遵循这种原则,使整个校园洋溢着高雅、和谐、完美的气息,从而提高校园文化生活的品质和品位。

(二)润物细无声——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模块。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完善的校园设施将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
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将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将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将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将约束校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将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的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1.校风
    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好的校风能催人奋进,能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
2.教风
    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教师教育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学校是育人场所,是人才的摇篮,而教师是人才的培养者,应做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教师要树立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才能引导和促进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严谨求实、尊 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的优良学风的形成。
3.学风
    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优良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有着重要意义。
4.班风
    班风是学生集体在学习、生活与活动过程中体现出的一种奋发向上的、和谐努力的团队协作精神。是学生在班主任带领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形成的班集体的风格和个性的表现,是班集体共同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行为特点的有机结合,是一种催人奋发向上的心理环境。良好的班风有鲜明的个性和全面性。能促使每个成员取长补短和发扬优点,达到共同进步,具有 约束  力和同化力。对学生良好的品质的形成具有相当重要的决定力。
    学校利用比赛、班会、队会、墙报、专栏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学生自己应开展自我教育活动,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辩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同时,要加强“爱校”教育,培养母校意识,使学生自然生发强烈的荣誉感,自豪感、热爱母校的情感,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学校精神。
    学校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办学特点,提出校训和奋斗目标。开展各种有益的健康的活动。清除校园文化垃圾,净化校园空气;并针对倾向性问题或热点文化,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辩论会,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观点,引导正确舆论。

(三)在第二课堂里畅游——校园社团文化环境模块。

    校园文化的开展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学校应积极鼓励学生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如业余团校、学科兴趣小组、文学社、田径队、篮球队、小乐队、合唱队、舞蹈队、书法小组、美术组等。由老师进行辅导,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要多样化。可以采取以社团形式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例如:组织以下社团就十分有好处,思想性社团:青年志愿者协会、环境保护协会、诗社、文学社等;知识性社团:天文爱好者协会、军事武术爱好者协会、小发明家协会等;娱乐性社团:武术协会、乐队、美术书法协会、影视爱好者协会、周末影剧院、模特队等;实践性社团:社会问题兴趣小组、交通安全协会、勤工检学协会、军训服务队等。技能性社团:动漫制作兴趣小组、财会珠算兴趣小组、计算机录入技能小组、机械加工兴趣小组……通过社团组织,学生可以自行开展体育比赛,举办文艺晚会,游园活动、美术书法作品展、影视欣赏、艺术节、进行实践性活动、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生产劳动、勤工检学。
    校园文化处处渗透着明确的教育目的,在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上发挥着导向作用,深刻地影响着每个学生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品德和生活方式的选择。校园文化活动多数是由学生自己组织的,这对于提高他们的自主性,培养自信心和创造力的效果是显著的。而且通过多种的文化实践活动尝试,也极大地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想像力,锻炼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学校吸收整个社会的精华,而又提炼和凝结出新的精华,再去影响和推动社会。学校最适应真、善、勇、美精神和品格的存在和发展,如果注重了真、善、勇、美的价值的追求,那么,校园文化中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终将为社会文化所吸收和融合,起到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巨大作用。
    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学生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又是行为主体,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与组织者,又是受益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既可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及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多种技能,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还可以磨炼学生意志,提高学生组织管理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社团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多方面技能。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锻炼、提高、发展自己的舞台,也为其实践志趣、爱好、扩大交往开辟一个广阔天地。校园文化活动的多样性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不同层次的为学生提供锻炼社会适应能力的条件和机会,使他们学习知识和锻炼能力得以兼顾。把具有共同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同学组成各种社团,使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有了相互接触和了解的机会,不仅了解别人,也更深刻地认识了自己,有助于良好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在社团活动的实践中,学生们学会了如何协调和处理各方面的人际关系,提高他们自身的交往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参与社团活动时,不仅可以使他们学以致用,而且扩大了他们的视野,提高了他们多方面的技能,并在共同的志趣的发展中激励他们的创造热情。

(四)人文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平台——人文模块。

    当今社会纷繁复杂,社会文化也是绚丽多姿,雅俗并存。学校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更是育人的阵地,因此校园文化拒绝不健康文化渗透。
1.一种内在的人文感化
    现代教育,注重人文主义思想,重视人的个性发展。使人和环境达到和谐统一,人和环境产生一种互动效应 ,无疑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方式。教育的环境要达到人内在和外在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让环境陶冶人的性情,使受教育者产生一种内在的感化。
从社会学角度来说,校园文化能规范学校成员的思想行为,赋予学校以活力机制,进而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从文化学角度看,校园文化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既包括科学知识,也包括审美、娱乐等文化知识;既包括课堂学习,也包括课余活动。从学校自身表现,教育不单纯是一种知识简单的传授,还有文化气质、道德风貌、人文环境、科学氛围等等。这是一个朴实、和谐、统一的有机体,仅靠知识的传授是很难达到的。所以要通过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这种教育效果。
    开展主题思想教育活动,通过内在的感化以增强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意识。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没有正确的方向和行动,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没有凝聚力。因此,校园文化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旋律,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的民族文化,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民族情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充实自己的头脑,把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自身的修养统一起来,把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统一起来,把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社会、服务祖国人民统一起来,把坚持树立远大理想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秀传统统一起来,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新世纪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觉悟的合格人才。
2.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模块。
    校园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教职工人际关系三部分。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校园人际关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育过程和结果。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不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的保证。“领导+长者+朋友”型的领导角色,“师长+父母+朋友”型的教师角色,互助友爱,情同手足的同学角色是现代教育中的新型角色,颇受学生欢迎。
    老师要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善待学生的过错,要重视所谓的‘差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以理服人,取信于人,做学生的表率。另一方面学生要尊敬教师,勤学守纪,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亲其师”才会“信其道”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是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精湛的教学艺术,良好的外表形象,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老师要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学生间的人际关系,强调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应遵守纪律、相互理解,团结互相的基本原则,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不良心理,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公平竞争、帮人所需、大度为怀。学生在这种团结友爱、相互尊重的气氛中才能得以健康成长。教师要提同学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互相督促、共同提高,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引导学生建立宽松健康的人际关系。同时,老师间应当杜绝“居功自傲,文人相轻”的不良思想,从事业出发,相互理解,求大同,存小异,讲究群体意识,团体合作,建立起良好的协作关系,为学生树立榜样。
    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校集体或者班级为团体展现集体形象。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注意相互间的协作,必要时为了集体利益要牺牲个人利益。这种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都要求学生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以建成一种友好互助的群体氛围,从而树立个人要服从集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集体主义思想观念。
3.一种潜在的美育熏陶——个性发展模块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大批有知识、有能力,有良好人格和个性的人才。相对而言,课堂教学是一种共性的教育活动,而校园文化活动则可更充分地使学生施展才华,发展个性。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发展兴趣爱好,发挥特长,并在各种创造性活动中挖掘学生个体的潜在能力,充分认识自我,克服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
    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活动系列化 、特色化、常规化。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如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系列,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歌咏比赛、书法艺术比赛等彰显个性的活动,寓教于知识,寓教于娱乐,陶冶学生情操,锤炼学生品格。此外,学校还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和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美育教育,如组织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开展书法、篆刻、摄影、集邮、演讲、百科知识竞赛;组织文学、艺术、科普小组等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学生的文化素质越高,审美能力越强,就越能抵制庸俗,腐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精神生活也就越文明健康。
    通过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渗透到种类活动中去,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净化了校园的精神环境,既增长了学生的才干,发展了个性,又使学生接受教育,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于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又存在着明显的弱点:他们追求美,却不善识别美;只追求外在美,而不善追求内在美。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利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
4.一种协调的行为规范------组织制度模块
    校园文化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力加强和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健全校园文化建设要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如成立由校长、各部门负责人、辅导员等组成的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并就校园文化阵地、环境卫生、绿化美化、校园保卫等进行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同时在学生中建立执勤队,护校队,校园文明监督岗等,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要加强常规管理,进一步修订完善一系列校园管理制度,如德育工作制度、班级管理制度、学生日常管理制度、课外活动制度、公物管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师生操行考核评定制度、治安管理制度等,把校园文化建设任务纳入分级目标管理体系,同教学科研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确保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其他工作同步进展。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校园文化活动能否顺利正常开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制度是一种行为规范,它具有稳定性、权威性的特点。学校规章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证,所以,要非常重视建立各项规章制度。要求每个师生员工在工作学习中遵照执行。学校制订了各项规章制度,学校所在地形成的良好校风以及氛围都能得到有力的保证。校园制度文化包括规章制度、道德规范、人际交往方式、文娱活动方式等,是校园文化的生命力所在。建立协调一致、相互制约、有机发展的校园文化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如今,校园内的学生守则、学生行为规范,均能在教室墙上,学校的校训,校风布置在醒目的位置上,立意深远的名人名言牌张贴于教学楼的走廊上,时常激励着学生,校园的宣传栏,阅读栏和各种字画标语等,都显示出校园文化的个性,直接展示校园文化的主流。
我们拟想根据专业的不同、场所的不同。学生的年龄不同,分成不同的校园化化模块,分别设置。如在实验实训大楼上布置:发展个性,突出特长,“能吃苦,能做事。能创新”。在中药材专业活动区设置华佗百草园、种植各种不同品种的中草药,每一个小专区里,用图片和图版载明此药的科、属、种、别名。生长状态,把它们的根茎叶花果种等知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一看就对它们有所了解。把复杂的中药文化知识融入到“百药园中”。在操场模块设置:“我运动,我健康,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在学校的不同区域设置不同的校园文化模块,对学生行为的矫正、调节、引导的确有很重要的作用。对凝聚师生力量、激励学生好学上进,调整学生行为、辐射优秀文化传统精华是单一的课堂或学科教学里不易达到的。不用讳言,中职学生是高中阶段行为和表现中毛病较多的一个群体,他们主动学习、刻苦学习、自我学习、自我约束的能力较差。心理承受力和自卑心理也十分严重。他们较多的对前途充满迷茫,对自己的能力没有自信。十分无奈地来到职业学校就读。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这块阵地。给他们以充分发挥特长。展示个性的机会。往往可以开发出他们的巨大潜能。把他们的多元智能中的一些有用成分放大开来。使他们的动手技能、表现技能、身体的协调智能、语言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节奏智能充分开发出来。从而增强自信,重新找回自信。将会使他们释放出无限的能量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将使中职生找到就业门路,为创业服务、为社会服务、为社会创造巨大财富。这就是校园文化模块化建设的最初构想。果能如此,将是职教事业的初衷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