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党建园地>专题学习

走进革命圣地,感悟延安精神感想之十二

【文章来源:】 【发布人:李景林】 【发布时间:2016-07-06】 【点击量:

走进革命圣地延安  弘扬我党优良传统

——延安红色之旅心得体会

    延安,我心中久仰的圣地。今天我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夙愿,能亲临延安去瞻仰它的风采,了解它光辉的历史,看到它雄伟的身影,感受老区人民淳朴的风情和崇高的风范。

    6月30日至7月3日,我有幸参加了亳州中药科技学校党委组织的“庆七一付延安参观学习”活动。在党委副书记刘华彪同志的带领下,我们一行13人,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延安宝塔山、王家坪革命历史纪念馆、杨家岭,枣园党中央毛主席旧址。瞻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塑像,亲手触摸到了他们用过的桌椅等用具,仔细聆听了延安那段革命历史的讲解。回想起来感慨颇多,一言难尽!

    延安,陕北一个偏僻贫弱的小城,竟留下了党的那么多战斗足迹。是延安根据地的人民哺育了中国共产党,无私地支持了毛泽东为首的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的中国革命斗争,使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以致成为领导全中国的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翻开中国的现代革命史,延安这个名字永远都闪耀着光辉。

陕西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开展革命运动较早的地区之一。1931年以后,刘志丹、谢子长等,在陕甘宁边区和陕北领导游击战争、创建革命根据地,使这里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保存的一块较大的红色区域。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与西北红军和先期到达陕北的红25军胜利会师,最终成为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诚如毛泽东所言:“没有这块土地,我们就下不了地”。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被后世称为“延安时代”。这里是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摇篮。当年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张闻天、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在这样狭小、阴暗、简陋的窑洞里,领导着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雄才大略,运筹帷屋,决胜千里,指挥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就是在这窑洞的小油灯下,他们写下了一篇又一篇决定中国革命方向、指导中国革命的光辉著作,奠定了人民共和国的坚定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篇章。延安,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圣地而永载史册

这次活动我们沿途几次看到了黄河,还参观了黄帝陵。黄土地、黄皮肤、黄河水,这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华夏民族的始祖炎帝和黄帝在这里留下光辉的足迹,九曲黄河,万里泥沙,浩浩荡荡,看我中华泱泱大国,幅员辽阔。几千年前我们的前辈们就创造了伟大的奇迹,可谓世界之最,这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华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让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感到自豪,都深深的热爱这片土地。

   延安之行,使我们受到了一次最生动的党性教育。延安之行更坚定了我的信仰。 延安精神是党的传家宝,是我们民族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进一步弘扬延安精神,始终坚持艰苦奋斗,执政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弘扬伟大的延安精神,就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忘为人民服务的本质,继续发扬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精神,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好好学习,踏实工作,为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我们还要按照《党章》要求,发扬延安革命光荣传统,以延安精神教育和引导我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牢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紧紧抓住提高人的素质这个核心,以丰富的道德实践引领社会风尚,以良好的文明素养保证和谐稳定,从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  

     延安之行归来,更有一种强烈的学习欲望,感觉到对党的知识、党的历史了解甚少。我要好好学习中国的历史,学习党的历史,学习党的一些基础理论。学习习近平“七一”讲话,用“七一”讲话精神激励自己,永葆思想的先进性。此次延安红色教育虽然结束了,但学习、实践、发展、弘扬延安精神的历史使命却远未结束。我们一定要结合新的实际,不忘“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就是到202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进而到本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到2020年又是一个13年,我们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使延安精神成为我们党在新世纪团结和带领人民不断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动力,使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牢记习主席的告诫:“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我将更加努力工作,不仅在政治上要更加成熟,在本职工作和学习中我也将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工作水平、管理水平,认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实现新的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